211毕业照样“家里蹲”,大学生现在找份六千的工作都这么难?
来源网站:new.qq.com
作者:
主题分类:劳动者处境
内容类型: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
关键词:大学生, 现在, 父母, 专业, 毕业, 躺平, 生活
涉及行业:
涉及职业:青年学生/职校/实习生
地点: 无
相关议题:青年失业, 失业
- 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,许多人甚至选择“家里蹲”。
- 家里蹲们的生活空间封闭,与父母的生活轨迹高度重合,失去了工作和交友等社会关系,导致沮丧、自我怀疑等情绪在社会化的真空里不断膨胀。
- 家里蹲们的情感复杂,爱恨交加,而父母也多恨铁不成钢,以控制和逼迫的方式希望孩子能“走上正道”,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。
- 家里蹲们往往以身体状态不佳、居家准备考研考公等理由解释自己的空窗期,但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他们的求职。
- 雇主往往倾向于雇佣没有过长职业空白期的候选人,这对于家里蹲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。
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。
“看到消息的那一刻感觉像是晴天霹雳,愤怒充斥着我的脑海,随后不受控制地怒吼与尖叫,瘫在椅子上,看着镜子中狼狈的自己,目光呆滞。”
李明远又一次被放鸽子了。这家公司此前给的口头offer黄了。他曾经跟HR在电话里提起过自己多次被毁约的经历,想确认这个offer的有效性,得到的回应是,“不要因为其他企业这样就不相信我们”。
211院校,小语种专业,新闻学辅修,海外交换半年和三段实习经历。李明远去年毕业至今,投递了六七百份简历,参加了近百场笔试面试,工作总计三个月,待业半年多。
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变成今天这样。“这场噩梦已经做了一年了,什么时候才能醒来呢。我真的不知道。”
有关就业难的讨论在各个社交平台泛滥,“被毁约三方”“无限期延期面试”“第二年降薪”“阶梯式降薪”都是以往闻所未闻的新名词。
豆瓣小组“家里蹲自救同盟”,自2006年建立,目前已有5万多家里蹲们在这里分享自己的心情,讲述自己为什么成为家里蹲,并记录每次脱蹲的尝试。
家里蹲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、家庭出身不错的人。南都民调中心2021年的一份调查显示,超过七成家里蹲都受过高等教育,拥有大专或本科以上的学历。他们中的有些人也曾在高考的千军万马中冲上了“985、211”的独木桥,却或主动选择或被迫无奈地,就地躺平。
蹲子们会在求助帖里记录自己待业在家的时间,大部分蹲龄在两年以内,但从20岁大学毕业蹲到30岁的也不在少数。
蹲在家里的生活总是大同小异。起床,吃饭,看看小说电影,打打游戏,有脱蹲意愿的投投简历,参加几个面试,有时还会和父母起个“你这么大了还啃老,怎么不出门找份工作?”的摩擦。
“上月找了个民宿前台的工作,打算过渡到春招,哪曾想因为疫情游客锐减和爱彼迎的事,刚结束试岗培训的我,上了8天班后下岗了,现在连书店兼职都不鸟我,真是魔幻。”
“工资少,累死我了。上班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好慢,为了一点钱,精神和肉体都痛苦死了,像慢性自杀。”
招聘企业逐渐严格的学历要求、对口专业限制、应届生身份,还有实际工作后的工资低,上班累,老板的剥削pua,同事之间的不愉快……可能某个周五晚上除了自己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,回复客户邮件时打翻的那杯水,就是燃起离职回家念头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林子已经蹲了两年。在辞职之前她也曾跟一个“正常”的成年人一样勤勤恳恳工作,但并不幸福。她在帖子里写道,“我做什么都得不到我妈的认可,嫌我工作差,找不到条件好点适合结婚的对象。”从小在无止尽的攀比中度过,但林子几乎都比不赢别人,从成绩到学校、品行、才艺,甚至胖瘦。“我索性给自己放一个长长长长的假。我变成废物了,我再也不用跟任何人比了。”
父母对自己的就业要求太高,不知道如何实现,干脆直接躺平在家放弃找工作;担心被家人嫌弃,但又社交障碍、害怕出门;疫情来了爸妈不放心自己一个人生活;又或者是家庭经济较为充裕,允许自己不工作,都或多或少阻碍了年轻人迈出离开家门的那一步。
“本科出来工作都找不到,眼高手低,真是废物。”刚待业时,李明远的家人多次让他回老家做个修脚店学徒也好,至少有份工作。父亲气急了还曾放出狠话,儿子不去当兵就要断绝父子关系。李明远只觉得更加无力,厌弃自己。
此外,蹲子们中不乏把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归结为天坑专业的,“毕业即蹲,没有任何经验。专业垃圾冷门,考公务员都很难找到岗。”
小组的帖子中,提及自己是工商管理专业的蹲子也是最多的,其次是艺术类和语言类专业。传媒、法学等经常被认为较难就业的专业也出现在前列。
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和工作环境,升学失败和专业冷门,家人的高期待和控制欲,再加上对自我和未来生活的迷茫与逃避,一切的一切都不断掀起旋涡,一眼看不到头的年轻人,主动或被动地,倒向了同辈内卷的另一端——家里蹲。
哪个打工人在连轴转加班后不会喊一句,“好想辞职家里蹲啊!”但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,真实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?
“在别人眼里我什么事都不用做应该很舒服啊,可是我觉得我即使什么都不做,在出租屋躺着玩一天手机,我的心从未真正平静和放松。”毕业一年来,李明远几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。现在,只剩下一个多月的生活费成了压在他心口的一块大石。
焦虑、抑郁、对压力和失败的恐惧是家里蹲们最常表达的情绪。他们的生活空间封闭,且与父母的生活轨迹高度重合,再加上失去工作和交友等社会关系,沮丧、自我怀疑等情绪在社会化的真空里不断膨胀。
“害怕选错工作,害怕面试被揭穿事实,害怕介绍自己,害怕简历写得不够好,害怕面试者的眼光,害怕求助别人,这些我一个都克服不了,始终跨不出投简历的那一步。”
“和父母吵架,不知道未来该怎么样,蹲着又焦虑,又孤单,又有疫情,人都快废了。”
家里蹲焦虑着找不到工作,这种压抑的情绪轻易地以血缘为联结,以生活区域为纽带在家人之间发酵。
在小组里,我们筛选出了包含家庭和父母相关词语的1115条帖子。家里蹲们对父母的情感复杂,爱恨交加,而父母也多恨铁不成钢,以控制和逼迫的方式希望孩子能“走上正道”,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。
在南都民调中心的调查中,被问为什么成为了家里蹲时,一半家里蹲解释为“想放松一段时间再去工作”,“工作不理想,薪不抵劳”“健康状况不佳”也是常给出的原因。
而在家里蹲身边人看来,他们则更多认为其是“不知道自己想做、能做什么”,以及“不善于学习新知识、新技术”和“缺乏团队合作意识”。
24岁的刘妍毕业后一连蹲了两年,在父母的唉声叹气中终于承受不住压力,说了个找到工作的谎话。她每天早早起床,吃完早饭准时出门,在公园里坐到晚上下班的时候,“现在的我选择了逃避现实,不过感觉还很好。”
然而对于更多家里蹲来说,走出家门、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他们最真实的需求。摆在他们面前的,首先是怎么跟面试官解释自己简历上的空窗期。
雇主往往倾向于雇佣没有过长职业空白期的候选人,一方面是因为招聘市场中的“应届生”身份红利,也是出于对求职者平均在职时间过短的担心。
家里蹲们往往以身体状态不佳,居家准备考研考公这样的理由解释自己的空窗期。但这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到面试结果、岗位安排和薪酬待遇。
家里蹲们最终应聘上的工作常常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试用期,工资水平也相较同龄人较低,多集中在4千元/月上下,少有能一入职就拿到高薪的例子。相比于近三年智联招聘报告提出的6千-7千元的应届生薪资,家里蹲们脱蹲后的工作待遇相对弱势。但摆脱每日在家里无所事事的状态,从身体到心理,总会一起慢慢地健康起来。
一份对已经脱离家里蹲的受访者的调查显示,49.67%的人表示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/学习机会、视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,调整就业期待均有助于自己摆脱家里蹲。此外,多与亲友交流,必要时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也十分重要。
“家里蹲们之所以变得足不出户,沉默寡言经常是因为社会压力而非沉溺兴趣爱好,他们也并非想要如此。”
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不思进取、抗压能力差、躺平啃老的家里蹲个体,背后除了是社会飞速发展之外,年轻人实际生活成本和居住成本的提高,现金购买力的下降,以及贫富差距,和向上流动机会越来越窄带来的焦虑感,都是把他们“困在”家里的原因。
“我认为人们的满足程度与社会进步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,人的感受是复杂的,往往是结合了预期、感受、对比。年轻人选择“躺平”根本上是对社会结构性问题的消极反应。尽管积极的应对方法应该是调整自身状态,同时参与公共讨论、推动改变。但如果积极应对的条件受限,原本就主体能动性不强的年轻人消极面对,就不足为奇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