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数据看劳工NGO的十年衰变:全面服务化、遭遇与遗憾
来源网站:www.laodongqushi.com
作者:
主题分类:劳动者处境
内容类型:分析或评论, 统计数据或调查报告
关键词:维权, 劳工NGO, 流动人口, 公益, 活动, 国家
涉及行业:服务业
涉及职业:
地点: 无
相关议题:(协助工人的)志愿组织或非政府组织
- 近年来,中国的劳工NGO经历了从维权活动向提供各种服务项目转变的过程。
- 劳工NGO的服务对象和活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,关注工人权益的行动大幅减少。
- 新成立的劳工NGO倾向于“无害化”,活动内容更多转向公益和服务导向。
- 劳工NGO的自我定位和表述从争取工人权益转变为关怀弱势群体。
- 劳工NGO面临的挑战包括外部压力和资金来源的转变,导致其关注点和行动方式的改变。
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。
从数据看劳工NGO的十年衰变:全面服务化、遭遇与遗憾
核心发现:近年来,中国的劳工非政府组织(NGO)经历了显著的转变,维权与面向工人活动方式大幅减少,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服务项目。由于国家对于劳工NGO的打压、政府购买服务的引入以及企业公益投资的增加,劳工NGO的整体动能、曝光度和影响力远不如十年前。本文分析了新旧劳工NGO在服务对象、行动方式及自我定位上的差异,揭示了背后国家、资本力量的介入,并反思了这段历史经验的遗失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。
关键词:劳工NGO、维权、公益服务、劳工机构、公民社会
作者:妙脆角、鱿鱼丝、水波蛋
编辑:CF
*本文为“解读劳动”数据新闻营成果作品
劳工NGO(劳工非政府组织,也称劳工机构)似乎是一个逐渐远去的概念。曾经协助工人维权的珠三角劳工机构一间间被关停,在北京皮村诞生的“新工人乐团”改名为“谷仓乐队”,全国唯一一家打工人自己创建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也关闭了……虽然仍有少数老牌机构坚持了下来,也有许多新的社工机构以“关注农民工/流动人口”的名义陆续成立,但劳工NGO的整体动能、曝光度和影响却远不若10年前。
在这篇文章中,我们试着回答下面几个问题:
- 劳工NGO是什么?它们已经完全消失了吗?
- 在过去10年间,新旧劳工NGO在服务对象、行动方式、目标等方面有什么样的差别?
- 劳工NGO的转变背后发生了什么?回看这段历史,我们怎么理解它?
劳工NGO是谁?它们在哪里?
NGO是英文非政府组织Non-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缩写,是独立于国家政府、通常非营利性、非商业化的团体组织的总称。在国内的语境下,NGO也常被用“公益组织”来指代。NGO在中国的发展开始于1990年代,早期是“自然之友”等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的机构。1995年,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办,一批民间女性NGO陆续成立,包括1996年在北京成立的打工妹之家。珠三角地区的第一家劳工NGO则是1998年成立于广州的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。
顾名思义,劳工NGO关注工人、劳动者。但因为国内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脉络,这里的工人并非指全部受雇佣劳动者,而更通常是从乡村进入城市打工的基层蓝领劳动者,也被称为进城务工人员、农民工、流动人口。这也体现在劳工NGO的空间分布上,北京和珠三角制造业基地是最集中的两个省级区域。
这导致劳工NGO的关注焦点与一般意义上的工人组织有一些差异:一方面,国企、集体企业的职工、城市白领不被纳入劳工NGO的关注范围。另一方面,许多劳工NGO关注工人的同时也扩及关注人口背后衍生的社会问题,包括流动儿童、留守儿童。许多时候,劳工和流动人口议题紧密关联,难以切分。因此,在本篇文章的探讨范围中,我们将劳工NGO视为关注工人或流动人口议题的民间组织,后文的分析皆建立在此基础上。
新旧劳工/流动人口NGO的对比:全面服务化、“无害化”
2014-2016年是劳工NGO领域急剧变动的时期,这段时间内,大量劳工NGO成员遭到逮捕或黑社会袭击。2016年通过的《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》更导致许多劳工NGO的资金来源遭到切断。而同一时间,也有大量新的以关注“工人”或“流动人口”为名义的社工机构、社区组织成立。我们以2014为分界线,将劳工/流动人口NGO粗略切分新旧,进行对比,考察它们的差异。因为在这一年,政府开始明确调查各地的非政府组织,大量劳工NGO开始被限制、打压,显示出国家态度的明确转变(来源)。
我们分别收集了成立于2014年前、后各57家劳工NGO的信息,将服务对象划分为广义流动人口、伤病残障工人、流动儿童、女工、留守儿童、老人和广义工人/农民工七类。根据网络上的公开资料,如机构网站介绍、新闻报道和社交账号发布内容,我们通过人工判断统计出了新旧NGO的服务对象占比。数据显示,中国新旧NGO的服务对象发生了明显转变。例如在旧NGO中,有56.5%的服务对象为广义工人/农民工,而在新NGO中,这一比例下降至19.3%。在新成立的劳工NGO中,“劳工”这一属性有明显的被模糊化趋势,转而代之的是公益、宽泛的属性。
同样,新旧NGO在活动方式上也有明显转变。组织进行法律咨询、维权倡议以及培训教育的NGO占比大幅下降,而服务导向的NGO占比有明显上升。种种迹象表明了中国在2014年之后新成立的劳工NGO的“无害化”倾向。
话语的流动:从争取尊严转向关怀弱势
劳工NGO的转变,除了关注对象和行动方式的变化外,其自我定位、自我表述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面向。以下,我们摘取了旧劳工NGO与新劳工NGO中涉及组织自我定位、目标的话语进行对比。其中可以明显看出,旧劳工NGO更多会涉及工人权益、劳动尊严、争取更好的生活。而新劳工NGO的话语中,工人只是被包裹成了需要被协助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,是需要体恤、关怀的弱势对象。
这样的话语转变不只发生在不同的劳工NGO之间。即使是旧劳工NGO,在不同时期的自我表述也会变化。我们选择了四家旧劳工NGO,比较其在2014年之前及其后的语言变化,文本内容来自其主要成员接受媒体采访或社交媒体账户上的发言。趋势也是相同的,主动介入、鼓励工人维权转向了公益、志愿、甚至协办公司活动。当然,这个对比可能不意味着组织内的成员也同意这样的变化,这些呈现结果也牵涉到言论审查、申请项目经费等考量。
衰变背后,劳工NGO的遭遇与遗憾
劳工/流动人口NGO之所以呈现出无害化、服务化,变得更“去劳动议题化”,并非是组织自然选择的结果,更多的是来自外力的挤压,尤其是国家力量的介入。以下,我们整理了从2012年开始,直到2023年对劳工NGO的一系列的打压、限制。这个时间轴也并不完整,许多小型机构遭遇的黑帮骚扰、警方约谈是难以被完整记录的。
2012年开始,针对劳工NGO的骚扰便初见端倪,在2015年后出现了更快速的激化,并开始将争取权利的劳工活动入罪。没有直接被逮捕、拘留或面临刑事指控的许多劳工组织也被关停,从事权利活动的劳工NGO及其活动者所面临的风险剧增。在此之后,有明确维权色彩、有意识介入培养工人领导力、或组织工人的劳工NGO活动逐渐式微。这些NGO明确的、政治化和集体性的自我表述也慢慢消逝。
除了国家力量的打压,其它拉力也不容小觑。这些拉力可以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来自政府部门,在《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》通过的同一时期,“政府购买服务”作为替代性的资金来源成为主流。妇联、工会甚至社会局都在此时期内成立了具有连带关系的“民间机构”,用于分享政府财源。当然,当资金来源转向政府时,相应的考核、审查也自然会将NGO导向不敏感领域。过去曾有维权历史的劳工NGO即使想要申请政府经费,也会在过程中遭遇更多门槛。
另一部分的拉力来自民间企业界对公益领域的关注,腾讯自2015年开始的99公益日就是其中典型。它意味着企业也开始将公益当做一个宣传、投资的新领域。这也符合许多国内民营企业开始正式化、国际化的大趋势,在此趋势下它们需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,投注于公益领域是最简单可行的办法。企业的资金回到公共领域本身不是坏事,但这也意味着关注重点会从劳工NGO原本在意的人群变成了企业本身的偏好。而一些企业管理方法也在同时期进入包括劳工NGO在内的公益组织,将其从民间组织变成类似小型企业的运行模式,这也会影响其关怀和行动方法。
因此,从结果上看,劳工NGO的定位从主动介入、动员组织工人并关注工人主体性,转变为提供服务、福利、救济,弱化工人能动性,甚至强调“奉献”、“慈善”。
无论其背后原因如何,这一转变都令人遗憾。而更令人遗憾的是,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数十个关注工人权益的机构,还是一系列与工人协作、行动的组织方法与经验。中国劳工通讯曾进行过分析,劳工NGO曾与工人的集体行动关联密切,将工人的利益认同转变为对集体行动的价值认同。这一时期有部分劳工圈活动者在“公民社会”的语境下推广了特定的集体谈判和工人代表制度,并且尝试形成网络,在更大范围内凝聚工人斗争,并把不同场所和行业的工人凝聚起来,但这些尝试在镇压后已经不复存在(参考Wen的文章)。
而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,为什么国家态度在2014年前后有这样的转变,从容许维权型劳工NGO的存在转向彻底的排除、改造?许多人认为这是国家领导人变更带来的影响。但研究者Wen认为,这一变化不容如此简单归因。其实劳工NGO本就处于模糊地带,政府早在2000年初期就已经排斥权力话语,只是当时没有变成结构性的、制度性的排斥。但是随着2010年之后,经济增长逐渐放缓,经济危机之后刺激措施的收益减少,统治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,国家也随之撤回了对劳工权利保护的支持。对劳工NGO的打压并不是孤立事件,2008年《劳动合同法》颁布至今,国内再无对工人权利的重大保障改善。
当国家开始打压工人、打压劳工NGO,这个曾经囊括了工人、知识分子、机构活动人士的活跃网络也随之快速崩解。除了对国家行为的批判,我们或许还可以想想:如何发展更坚实的、有群众组织基础的网络,如何参考劳工NGO蓬勃时期的经验,如何让来自工人、与工人同行的力量真正转化为群众组织?
数据说明: 本文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NGO20MAP和中国发展简报中的NGO条目。我们采用网络爬虫和人工筛选相结合的方法从中挑选出了一共57家与劳工相关的NGO;当NGO相关描述中提到以下词汇时,我们将其收录:劳工、工人、工资、工时、工会、工厂、工地、农民工、民工、女工、流动人口。NGO的地点、注册时间、简介等信息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从网页文字中提取。而活动方式、服务对象是根据其简介通过人工分类得到;相关话语信息是从其社交网络账号中摘取。
中国劳动趋势发布文章均欢迎转载!请记得说明来源,感谢!
如果你也对于数据新闻、实证资料或文献翻译有兴趣,欢迎你加入我们一起为理解当代中国劳动议题、工人处境贡献一份力!欢迎直接寄信到我们的邮箱: [email protected] 你可以在信件中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,谈谈你熟悉的劳动议题或相关的实务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