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地大小班的年轻人,已经快进化到给手机配办公键盘了
来源网站:www.sohu.com
作者:VISTA看天下
主题分类:劳动者处境
内容类型: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
关键词:打工人, 键盘, 手机, 办公, 蓝牙, 红书
涉及行业:
涉及职业:白领受雇者
地点: 无
相关议题:工作时间
- 移动办公设备的轻便化,让打工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迅速开始工作,但这也意味着他们几乎无法从工作中完全脱离。
- 使用手机和键盘的组合,提高了工作效率,但同时也加剧了工作与生活界限的模糊。
- 打工人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工作任务,不得不随身携带办公设备,如键盘,以随时准备进入工作状态。
- 轻便的办公设备虽然方便了移动办公,但也让打工人面临着更加频繁的工作打扰,影响了他们的休息和生活质量。
- 数码设备的进化和普及让工作方式变得更加灵活,但这种灵活性背后隐藏着对打工人时间和精力的无限索取。
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。
原标题:随地大小班的终极形态是:给你的手机配上键盘
曾几何时,移动办公是一项重装任务。笔记本像传家宝一样塞进双肩包,电源线缠得像准备冬眠的蛇精病,鼠标、便携支架、U盘、卡针、HDMI转换头……一个不落,背上身的那一刻,仿佛奔赴高考考场,心里默念:设备齐全,稳了。
但现在的打工人,不背锅,只背键盘。
轻装上阵,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和一块蓝牙键盘,就能随时随地上线开卷。
在现实生活和社媒上,被卷飞了的人们似乎学会了“随地大小班”这个被动技能:地铁站候车时,小哥在手机上对着客户讲KPI;麦当劳靠窗位置,一位西装大叔边吃薯条边修改PPT,眼神里写满“我不想改,但我必须改”;连深夜卧室床头,人们窝在棉被里,对着手机屏幕敲字,一边揉着脖子一边自问:怎么办公桌莫名其妙就被拖上了床?
别以为这套“布道式办公”配置是简陋,它随性得像路边摊,其实精密得像实验室。手机是主控台,键盘是手的延长线,小鼠标藏在口袋里,一出现就像变魔术。连腱鞘炎患者都说:我可以忍痛打字,但我不想再举起那块越来越沉的砖头手机。
图自小红书用户@是一只和无为呀
这不是追求极简,而是无数被随叫随到按醒的夜晚后,打工人悟出的生存兵法。
曾经我们谈生产力工具,讲的是性能参数和跑分数据;现在的打工人更关心的是:这个玩意能不能让我在厕所里开视频会议时,像个人?
“工具轻了,心态没轻。活儿不但没少,还更快了。”
一套装备的使命,不再是剪视频、写代码,而是临危不乱地接住客户一句“你把那页PPT改一下”,然后在咖啡还没凉之前把它美美地搞定。
工作的位置越来越灵活,但自由的味道却越来越诡异:你以为自己掌控节奏,其实只不过是从一个工位,换成了一个信号塔下的便利店桌子。
有人说,这叫自由办公,有人说,这叫无死角监控,但更多人只是苦笑一声,把键盘合上,等下一次灵魂被拉入会议室的那一刻——
“喂?你现在能说话吗?我们这边临时加个review,喂在不在,说个话,我看你的猫都能自由走动,应该不卡呀。”
图自小红书用户@小燃数码好物
01
牛马精神不灭,
工具进化继续
笔记本太重,平板不稳,手机虚拟键盘敲三句字手腕就酸——这就是“手机+键盘”走红的前提。
轻装备的日渐丰富,让日常办公的门槛变低了。智能手机的性能几乎早已溢出,微信、文档、PPT、飞书、企业微信、钉钉视频会议等等等等全能装下,响应迅速。
过去非笔记本不能干的活,现在手机一个App搞定,剩下的,就是把“敲字”这一步优化一下。
于是,物理键盘重新登场。
“手机屏幕再大,打字体验也始终不如键盘。误触、延迟、指法凌乱,让人一度怀疑自己不会写字。”
键盘的出现,把那种“键入即达”的爽感拉了回来,“像找回了黑莓的灵魂”。
键盘的花样很多。最简易的,是type-c接口直接插手机的键盘外设,不仅能有键盘实感,有的还带个充电宝的额外功能,像是给手机配了个可靠伴侣,一拍即合,随插随用,价格也友好,几十块就能搞定。
数码博主@那位Navi 发现CLICKS发布了三款安卓键盘手机壳,第一时间进行了评测,在他看来,折叠屏+键盘手机壳的配置非常能打,不仅能够提升屏占比,让整个手机屏幕都转化为工作区,还能提升双手握持的手感和打字效率,简直就是“牛马的自动喂草机”。
“出门揣口袋,办公室、餐厅、自习室,哪儿都有落脚点,哪里都能敲字回邮件。”
“关键的,就算想玩个游戏,沉浸感也非常强,键盘还有一键切屏功能,懂的都懂。”
进阶一点的,是蓝牙键盘。
三折叠、磁吸支架一体、带触控板、能连三台设备来回切换——它们长得像玩具,用起来却不含糊。
一张外卖餐桌,一块收纳板,蓝牙键盘一摆,局促的空间也能变出临时工位。
很多人一开始只是图方便,后来发现,不止是方便,是认真能干活。
@盛禾大威 是位北京的3D打印爱好者,他曾尝试用3D打印的方式,将一块无线蓝牙手机键盘和手机之间制作了一个支架,将两者天然嵌入在一起,成了一个牛马的饭盒。
他认为数码圈的流行狠货“Winmaxle B1”是非常出色的蓝牙键盘,这个3D打印的框架缝合手机实现有趣的组合”。
早期无线蓝牙键盘的设计思路之一,就是键盘的长度不会长过手机,就像充电宝的宽度尺寸必须要小于手机,“需要考虑单手握持的舒适度。”
这种设计思路也让数码爱好者们进行缝合改装,大威改装过十余款不同形式的手机+键盘样式,“感觉大家对于自己的生产工具,都挺上心的,牛马都开始给自己设计牛棚了。”
而选用B1作为主键盘打底,还一个很重要的好处就是“空鼠功能”,通过电子陀螺仪芯片可以通过键盘姿态改变,来模拟鼠标功能,特别适合配对平板和手机使用,鼠标左右键放在右侧也方便了单手鼠标操作,甚至有人用空鼠功能在平板上玩上了手游。
图自小红书用户@盛禾大威
再往上走,是卷轴键盘、机械键盘、静电容、红轴青轴茶轴的轴体世界,是那种外设键盘爱好者群体的地盘。
他们把手机当主机来配置,有人配合三星DeX来用,甚至连接显示器搞出一台小型工作站。
打工人白天一边写方案,一边研究键帽配色,晚上一边炒外股,一边听轴体声音解压。每个键盘按下去的声音,都像在提醒自己:你还有一点点掌控感。
还有的玩家直接选用静音版,因为随地上班的高频场景总是在合租的房间、图书馆或自习室,“怕打扰到别人,但轴体键盘一定要保留触感。”
图自小红书用户@键盘超人
这个赛道开始越来越热闹。小厂卷创意,大厂卷参数。有人追求键程和手感的极限,有人更在意续航和轻便。便宜的百元搞定,贵的要花一千多,还附送皮套、磁吸支架和沉浸办公的品牌故事。
这种复合式的办公情景,其实就是一个丰俭由人的过程,“不选贵的,只选对的。”
平常的打工人玩的是“随地大小班”——在地铁上回客户消息,在路边奶茶店写周报,在商场无人的长椅上改PPT标题,这样一个手机外延小键盘就足够了,还不占屏幕空间,不用召唤出虚拟键盘,甚至能同时打开两个微信聊天小窗口,沟通效率直接提升。
图自小红书用户@咿呀咿呀
而一些有追求的玩家期待一种“可控的自由”,一个折叠键盘加一个支架,轻松构建起一种漂浮的、可拆卸的办公仪式感,像给无序生活按了个Ctrl+S。
键盘,不只是外设,更像一种精神装备。哪怕躺在床上,键盘一打开,也是一种“我还没下班”的状态声明。工作和生活,界限越来越模糊,但一部分人正是靠着这块小键盘,把日常的碎片时间,在一个个碎片化场景下,拼成了完整的产出。
02
都是什么人在用
手机键盘?
有人说轻量化办公不是为了摸鱼,而是为了活命。
谁在用手机键盘?答案是:凡是被碎片时间碾压过的人。
打工人、学生党、数码爱好者,各种身份,一样命运:信息洪流裹挟之下,没有人能完整地坐在办公桌前工作八小时了。
在迪士尼的垃圾箱上写SOP,在机场的不锈钢座椅上回客户邮件,或猫在公司楼下的咖啡馆里改方案封面,工作越来越琐碎,多线程的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,键盘不过是给你一双“肺”。
一位在后厂村工作的互联网运营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手机带着,键盘一插,地铁也能卷。”她已经不记得自己上次是在固定办公桌前完成文档是什么时候。真正高效的时候,反而是地铁上有座位、咖啡馆没网的时候。“打字快,心也定。”她说。她用的是一款BOW蓝牙折叠键盘,配了手机支架和小鼠标,整套加起来不比一本杂志重,随时打开,随时关掉,像是移动办公室的拉链,“打游戏也快,敌人死得也踏实。”
还有个资深数码爱好者告诉我们,他一开始买键盘是为了试试苹果最新的便携“垃圾桶”工作站系统,后来一发不可收拾。
“屏幕越来越小型化,手机开个云电脑,连工作站都省略了,变成手机设备打工流派的坚定拥护者。”
再后来,他甚至把电脑挂闲鱼上卖了,“又不用制图、做视频、写代码,电子设备折价很高,早点断舍离,还能回点血。”如今他家里只剩一台显示器和无线键盘,手机插上就能办公。“我不是为了省钱,是为了控制我的注意力。”他解释道,“手机限制多,没法乱开太多窗口,反而能专心。”
他的无线折叠键盘是一块罗技的蓝牙无线,软胶,携带方便,还带背光灯和手机无线充电底座,打字声音几近无声。他说这个叫专注力办公系统。
而学生群体的使用动机更为现实,面对课堂记录和会议速记,以前他们还老老实实拿个笔记本本子记,为的是“看起来尊重”。但现在大家心照不宣:手机才是主力工具,但要是只用屏幕敲字,又怕被老师或老板误解为“玩手机”。
于是,当他们掏出无线小键盘那一刻,整个场面就变了,有种“我不是在摸鱼,而是在严肃办公”的肃穆感。键盘和手机一接,仿佛打出了一个态度buff,00后的职场仪式感,就此完成进阶。
“原本用手机+键盘是上学期间养成的习惯,没成想现在成了一种流行,主要是学校里笔记本老被偷,现在所有值钱家当都在一个健身包里,安全感直接拉满,遇到地震、消防演练,提个包直接跑路,连鞋都是一脚蹬。”
人们开发出的多种使用场景,实际上都指向了一个现实问题,在不确定的工作环境中,起码还能通过把敏捷加满,来拥有灵活转身的反应速度。
图自小红书用户@树莓科技
在某种程度下,见好就收和见缝插针同时存在,而长期性、稳定性和规律性,这些父辈们的毕生追求,则在当下成为了不切实际的奢望。
“不是我想加班,而是我可以随时加班。”一位项目经理在凌晨2点半用手机发来自己的态度。他正在用手机键盘改一个方案,躺在床上,旁边是熟睡的孩子和狗。他说,键盘让他不必再爬起来开电脑,顺手就把客户改动搞定了。“你说提高了效率吗?是的。但你说解放了吗?没有。我只是被工具温柔地奴役着。”
也有人玩得更深,把鼠标也接上了手机。他们在地铁上滑动Excel表格,在便利店的角落里点开PDF批注,在打车间隙打开云桌面搞设计稿。
工具越便携,工作越无孔不入,“以前觉得自己自由,现在觉得自己自由得像空气,被任何缝隙都能吸进去。”
手机+键盘,也就成了一种新状态的注脚,它们不止改变了工作方式,也改变了工作与生活之间那条已经模糊到几乎看不见的线。有时候你以为自己下班了,其实只是把电脑关了,还剩一个小键盘,亮着蓝光,在床头等你。
甚至一些键盘还能当作电视和空调的遥控器,这下打工人更不用下床了。
03
未来的办公方式,会更自由
还是更不自由?
“带得更少,做得更多”,这句话初听令人心驰神往,仿佛未来的打工人将身轻如燕,背一台手机走遍职场江湖。然而现实更像是另一种版本:“带得更少,做得更久。”设备轻了,任务却没变,反而因为随时可开工,任务变得更长、更碎、更像一根永不熄灭的香。
工具的形态在不断轻量化、便携化、隐形化,但工作压力并没有随之减弱,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潜伏。
你可以不再背电脑上下班,但信息会如影随形地潜入你一切空白时刻:地铁、床头、晚饭后……打工人永不眠。
更有意思的是,许多数码大厂、键盘品牌,竟也都看懂了这场无声的迁移潮流:折叠蓝牙键盘、磁吸式全键盘、小型便携静音键盘甚至是复古风格的全键盘手机——一个个被人类淘汰的“上古神器”,又纷纷以“办公神器”的名义卷土重来。
Logitech出了一款主打“超轻便办公场景”的无线折叠键盘,定位精准到“临时会议场景”与“床上轻办公”;Keychron 则为不同手感的轴体做出无数种组合;甚至三星和Unihertz都试图重新捡回“全键盘手机”这条已经断掉多年的支线剧情,多少年被市场忽略的黑莓全键盘手机,正在像万能充电器那样,又开始了一波数码圈的审美复古流行。
图自小红书用户@章鱼魔术师
当然,也不止是打工人,还有一批悄悄加入的边缘玩家:认为键盘键位比触屏准的重度手游爱好者、用键盘设大量快捷键快查快计的金融从业者、用手机跑SSH写代码的程序员,比GPD袖珍电脑还要简化……这些看似非主流的场景,其实正在扩展键盘的生存边界,而办公与生活的边界,也在悄无声息地被蚕食。
工具可以升级,但生活的沉重不会自动消散。
键盘再轻,任务的重量依旧压在脊背,于是,人们一边接受“键盘+手机”的便利,一边在其中寻找一种微妙的自洽:我不一定喜欢它,但我需要它;我不是在热爱工作,而是在不被工作吞没的边缘,做点微小抵抗。
有人说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想补一句:工若欲善其事,器最好先不长在身上。真正的自由,可能并不是你是否能随时开始工作,而是你是否能选择不开始。
但在那一天真正到来之前,我们会继续折叠键盘、连上蓝牙、撑起支架,点开文档,在没有人打扰的深夜,把工作做完,再把手机合上,静静等待下次工资的到来。
一 周 热 点 回 顾
2024 Vista看天下
V
内 娱 最 高 贵 代 言 大 降 级
张 国 立 演 上 “男 版 刘 亦 菲” 了
小 米 SU7 的 三 条 人 命,智 驾 该 背 锅 吗 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