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85本硕,三年被裁三次,我还要更努力吗?

发布日期: 2025-05-18
来源网站:mp.weixin.qq.com
作者:
主题分类:劳动者处境
内容类型: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
关键词:裁员, 找工作, 老员工, 高校, 原本, 丈夫, 人生
涉及行业:互联网信息服务, 服务业
涉及职业:白领受雇者, 青年学生/职校/实习生
地点: 北京市

相关议题:绩效考核, 失业, 离职辞退(包含遭到裁员或逼退), 裁员, 工资报酬

  • 林媛在三年内经历了三次被裁员,即使学历为985本硕,且拥有央企和互联网大厂的工作经历,仍难以保障职业稳定性。
  • 公司通过调整薪资结构,将基础工资转为绩效工资,导致员工需更高强度工作才能获得原有收入,同时社保和公积金基数也随之降低。
  • 频繁被裁员和多次跳槽让林媛的简历变得“花了”,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用人单位对稳定性的质疑,尤其作为30多岁已婚未育的女程序员处于职场弱势。
  • 即使在央企和高校等传统“铁饭碗”单位工作,也无法避免被优化,行业普遍存在裁员、降薪等不确定性,许多同龄人和同事也面临类似困境。
  • 长期高强度工作和持续压力导致林媛出现健康问题,但她依然被动接受“再努力一点”的自我要求,反映出职场环境下个体对自身权益保障的无力感。

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。

笃信努力,在每个阶段都抓住最好的选择,永远向上爬,这几乎是支撑林媛前30年的人生信条。林媛原本对此深信不疑,直到发现人不可能一直向上,人生也有很多其他的方向,比如暂时停滞不前,或者向下。

读书时,考上985本硕的计算机专业,又拿到了公派留学名额;毕业后,北漂进入央企做程序员,拿到北京户口;结婚,举两家之力,在北京买房,又跳槽进入互联网大厂阿里。林媛一度觉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掌控之中,每个阶段应该达成的目标全都圆满完成。

她会每天列出详细的计划,从没有完全放松的时刻,就连看剧也抱着学习心态,每年总结看剧心得。她会在日记本里列出三年、五年规划,刚毕业的那页日记写着:30岁,年入百万。

但在29岁这一年,林媛迎来第一次裁员;紧接着,降薪进入高校,没想到“铁饭碗”也端不稳;顶着再卷一卷的决心重返互联网,再次被裁。不到三年的时间,林媛被优化了三次,掏空两家家底买下的房子也跌了五六十万元。几乎在每一步都抓住了在当下的年轻人看来“最好的选择”,林媛却依然发现,原本那一套向上攀爬的人生策略好像失灵了。

林媛曾两次努力从被裁的阴影中站起来,试图巩固先前的人生信念,直到第三次后,她似乎陷入了一种迷茫状态,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,准确地说,她不知道还能做什么。

在老家休养这段时间,她在自媒体里讲述自己“三年被裁三次”的经历,评论区充斥着“为什么是你?”“一次可能是偶然,这么多次,是不是你自己本身有问题?”“是不是你能力不行?”的质问。

这也是她曾无数次拷问自己的问题。回答她的是暴瘦、带状疱疹,和一次次“再努力一点”的决心。

她开始重新思考“向上爬”的人生模式,现在回想,这个想法甚至有点“自负”,“凭什么努力就一定要有结果?”可是转念一想,正因为什么都左右不了,努力恰恰成了唯一能抓住的东西,“如果这点都做不到的话,那不就更完蛋了吗?”

以下是林媛的自述:

文 | 王潇

编辑 | 张轻松

运营 | 小二郎

不久前,我突然被HR叫去开了个短会,通知我要被优化掉了。我今年32周岁,985本硕,北漂六年,这回已经是我第三次被裁员了。

开会时,HR说着裁员的决定,交代着后续的流程,我对这套话术已经很熟练,但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全部听清楚HR的话,前两次,一听到裁员这个字眼,脑子都是懵的,只能三三两两地接收信息,现在回想,之前裁员的场景全都是模糊的。

老实说,我其实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了,从我一入职起,公司里就开始出现各种信号。在互联网行业,公司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明确的短期小目标要达成,比如在电商公司,几乎每个月,都会设立清晰的GMV(商品成交总额)目标。刚一进公司,我就会留意每一个阶段的GMV是否达成,项目每一个环节的预期结果是否实现。可自打我入职以后,公司有几个小目标都没达成。

而且,在入职三个月后,我们组就集体接到了HR的邮件,通知我们要调整薪资结构,还要缩短考核时间,原本一年考核一次,如今一个季度就要考核一次。总薪资不变,但要把一部分基础工资挪到绩效工资里。

也就是说,我们要变得比以前更卷,才能拿到和原本一样的薪水。而且,基础工资少了,缴纳社保的基数也就降低了,公积金之类的也就都降了。再多想一步,公司既然能费这么大劲调整结构,那摆明了就不会让我们达到绩效,实际上,就是降薪了呀。

组里的氛围也有点人心惶惶的,有一次跟老员工一起吃饭,她跟我说,“感觉我们要完了”。大家其实都相当于一条绳上的蚂蚱,她入职比我早,知道的信息也比我多,应该是想提醒我早做准备。

但我没有提前着手找工作,因为我的简历已经“花了”。北漂六年,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央企,后来跳到了阿里,被裁员后去了高校,这已经是第四份工作了。再加上作为一个30多岁,已婚未育的女程序员,这样的身份在职场里是很被动的。如果是因为不可抗力导致的离职还可以解释一下,可要是听风就是雨地去找新工作,拿着已经花掉的简历,人家反倒会质疑我的稳定性。

还有,我好像不太会主动去放弃,始终想的是,我还能不能把我手头的工作再优化一下。之前在阿里的卷,是别人能行,我为什么不行?现在的卷是那种,我已经看开了一些事情,我知道有一些卷是无意义的卷,但我依然去卷。至少多待一天,就是多攒一天钱。

最近的日子,我愈发觉得人真正可控的事情其实是很少的。到北京没多久,我和爱人两家几乎掏空家底凑出首付,在北五环买了一套房子,我已经很久没关注过房价了。前段时间,有个朋友打听房价,我一看,发现我们小区的房子,光是挂牌价就已经跌去五六十万元了,成交价只会更低。得,我们在北京的这几年,算是白干了。

搞笑的是,当初从央企主动离职,也是因为买了这套房子,需要还房贷,需要更高的薪资。现在每一次被裁后,我都在后悔,是不是当初不应该跳槽?如果没有跳出央企,现在会怎么样?

不过当时跟我做类似选择的同学和同事也不少。这几年,越来越多老同学开始相互取暖。几乎隔段时间,就会传来某个同学也被优化的消息,刚开始时,还会觉得意外,现在都习以为常了。前两天,有同学办婚礼,我和一个老同学聊天,发现她从去年就被裁员了,“快一年了,还没找到工作”。想来也挺神奇的,刚毕业时大家一起找工作,现在人快中年了,又开始一起找工作了。

这次被裁员后,我头一次没有立刻开始投简历,找工作。和前两次裁员比,看起来心态是更平和了,可实际上是更迷茫了。

我现在也算认清自己了,岁数大了,承认自己卷不过年轻人了,终于过了“别人能在互联网卷,凭啥我就不行” 这道自己给自己设的坎了。

我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在互联网继续卷了,可我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,准确地说,我不知道,在如今的职场环境中,我还能做什么。

我原本坚定地相信“努力一定会有结果”,可现在发现,人呐,从前往后看,都觉着是努力,从后往前看,才发现是运气。

我是应试教育中比较幸运的一个。考上了985本科,又读了研究生,在研究生期间,还拿到了公派留学美国的名额,那时学校里拿到公派留学名额的大多都是博士生,研究生名额只有三个。毕业后又顺利地入职了北京一家央企,拿到了北京户口。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。

小镇做题家们可能都憋着一股劲儿,有股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劲头。我心里一直也是这么想的,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。2020年底,我们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,首付几乎掏空了两个家庭的家底,父母们还借了很多外债。每个月光是房贷就有15000元,我那时还在央企工作,到手工资只有几千块,我和爱人每个月一收到工资,还完房贷,再打一部分给父母还债,几乎就不剩下什么钱了。

而且,回看当年的很多同学,都进了互联网大厂工作,我也有央企的同事跳槽到了大厂,薪资翻倍。别人都能在互联网行业卷,凭什么我不能。

2021年时,我通过内推顺利入职了阿里,那也算是我的高光时刻。我学计算机,阿里这种大厂就是计算机学生心里的“尖”,所以从读书时起,我就对阿里有执念,实习会投,毕业找工作也会投,而在工作两年后,我终于完成了执念。

这好像也证明了,只要我努力,想做的事总有一天会成功。

我那时候是很自信的,感觉想做什么都能成,生活中的一切都好像能掌控似的。我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,每年一本,如今已经积累了快十本,现在翻开以前的日记,还能从字里行间看出那股自信。刚毕业时,我列了五年规划,详细地设想了30岁的我要在哪里工作,做到什么层级,并定下了年入百万的目标。我甚至都记得当时详细写下这一切时的想法:计划越详细,实现的可能越大。

刚进阿里时,我就奔着这个五年规划努力。我要升职加薪,每天把计划列得非常详细,有空就和老员工打听晋升职级的经验,我当时太想成功了,甚至有点患得患失。晚上十点多回家,还要带电脑继续工作,周末也经常整天加班,心思全是工作,做得不完美就内耗。

我甚至有点迷信努力的感觉了,以至于不努力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愧疚。我也几乎没有任何闲暇的时刻,在央企时,我的工作不忙,但一有空,我就会上写作班,报阅读课,必须得学点什么才不算浪费。

哪怕是看电视剧,我也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在看,像《甄嬛传》,我就一直把它当成职场剧来看,看甄嬛是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,一步步向上爬的。甚至每年我还会专门写年终总结,盘点今年看了哪些电视剧,并从中学到了什么。

疫情快结束的时候,互联网行业已经出现好几轮裁员了。我和丈夫经常会聊到,今天这家裁员,明天那家降薪。但我那时候坚信,只要我努力,多学点本事,这些外界的变化就影响不到我,裁员也不会轮到我。

对于在应试教育中走得很顺的人来说,高考都是高光时刻,高中时候的努力是很纯粹的,那时候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门心思只管学。以至于工作后,也总是会不自觉地拿出高中努力的模式和劲头。

这么想来,我在阿里的努力状态其实和学生时代是很像的。

可眼看着到了30岁的关口,29岁这一年,我被裁员了。我正向着年入百万的目标一路狂奔,突然被绊倒了。

比丢掉工作更难接受的事,是价值观的崩塌。

2022年时,我入职阿里一年多,接到通知,被裁员了,那是我第一次被裁员。我甚至不太记得当时发生了什么,走出裁员会议室,我给丈夫打了电话,他后来跟我说,“你当时的声音是带着哭腔的”。

被裁员后的两三个月,我一直在反复想这个事情,为什么被裁员的是我?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没有拿到一个好的结果?又把每一个做过的项目都复盘一遍,是不是哪里没做好?或者,是不是加班还不够多?

紧接着我就开始发高烧,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,我瘦到80几斤,我其实挺能吃的,但我就是拉肚子,不停地吃,不停地上厕所。也开始去看心理咨询师。我丈夫和家人都没有想到这次裁员对我影响这么大,看到我状态这么差,家人又帮我还了一部分房贷。

这次被裁员不仅仅是丢掉工作那么简单,更重要的是,我坚持了将近30年的信念崩塌了。

原本,我信奉努力就会有结果,我一直在努力向上爬,可爬着爬着,怎么就突然被抛弃了。

崩塌的不只有努力这一套价值体系,还伴随着女性独立价值的磨损。从小时候开始,妈妈就一直教育我要有自己的工作,不能向丈夫要钱,我也总是能看到题材类似的家庭电视剧,电视里妻子完全依靠丈夫,可最后家庭一地鸡毛。

所以裁员这一个决定实际带来的,是一连串的灾难式设想:我要没有工作了,没有收入,要向丈夫要钱,也很可能要面对像电视剧里一样一地鸡毛的未来。

找工作时,猎头也好像给了我一拳。印象最深的一次,猎头直接问我,“结婚了么,生孩子了么,已婚未育不要哈”。我当时好像被打蒙了,一个努力向上爬了三十多年的独立女性,都不问问我过往的工作经历,直接根据婚育状态就给我否了。

去互联网公司赚高薪这条路似乎很难走通了,加上这段时间的反思,我觉得过上身体、心理更平衡的生活,或许比赚钱更重要。我开始转向“稳定”的工作岗位。

我有个同学从大厂转行进高校做行政岗,她建议我也可以试着找高校的工作。那些从大厂离职转型的人,有很多也都把目光投向了学校。翻开社交媒体平台,很多诉说大厂疲惫的帖子下面,总是能看到诸如“去高校”的评论,互联网卷完,去高校“躺”,好像成了一条经典路径。

我开始一门心思找高校的工作,很明确,又重新变得笃定。

幸运的是,我恰好赶上北京大学一个文科类二级单位,这是近几年第一次放出招聘名额,虽然没有编制,但这几乎算得上是个“铁饭碗”了。带我的老师告诉我,部门几乎没有裁员过,和大厂比起来,工作也很轻松,五六点钟就能下班,同部门也有很多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员工,招我的时候,还担心我没有诚意,干不长久。面试的时候,虽然问了年龄和婚育问题,但立刻就说她们不介意,还有人在单位里生了二胎,我对这里的印象很好。

入职后也感受到了疗愈。没有严格的绩效考核,大家不会像在阿里那样把彼此当成对手互相竞争,人情味还是挺浓的。这家生孩子了,那家有什么家事了,会一起聊天。

因为闲暇时间变多了,我开始观察周围的人,高校的青春氛围,各种讲座、电影首映活动,都让我重新活过来了。爱人上班的地方离学校不远,有时候来找我蹭饭,一起在未名湖边散散步,一切似乎要好起来了。

但危机感并没有消失。我是带着从上一家公司被裁的阴影来的,始终比别人敏感。工作半年后,开始出现很多危险信号。和老员工聊天时,我发现原本的项目也都没有中标成功,很多新项目也都没申下来,按理来说工作量很多的几个月也没有忙起来。按照互联网行业的评判标准来说,这相当于“没有创造出什么价值”。老同事跟我们说,领导建议大家趁着不忙的时候,多去学一点自己的本领,这样将来如果再求职也有竞争力。

领导也曾经抱怨,文科这两年经费很难批,给团队找新项目很难,压力很大。不止没有新项目,很多领导开始想办法赚钱,有领导试着开暑期班,收课时费。我那时只觉得日子可能会变得难一点,但从没想过会再次被裁员,毕竟他们说之前从没裁员过。

那一天,没有任何工作要汇报,领导突然把我叫到办公室,这和第一次裁员的场景出奇相似,我心想,“不妙”。领导也很难过,这是她第一次接到裁员指标,她年纪比我们大很多,平时都把我们当孩子来看,她甚至不知道如何开口,对于裁员的流程,赔偿标准,还没有我熟悉。

同事们也是第一次面对裁员这事,都开始帮我想留下来的办法。有人出主意,可以调到技术部,结果隔壁的技术部甚至要解散了,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员工都在担心,他们的技术和市场相比是脱节的,失业后都不知道能去哪。

调岗失败,我又一次被裁员了,本以为经历了上一次的创伤,这回已经习惯了。可从北大离职后,我开始频繁生病,三天两头跑医院,检查了几番后,最终确诊带状疱疹,就是那种神经痛,谁得过谁知道。我原本感觉自己状态还蛮好的,结果医生跟我说,“你压力太大了,身体接受不了”。

好吧,看来创伤依然没躲过,只是精神上麻木了。

我其实早就意识到,自己不适合在互联网继续卷了,所以这次被裁员后,我还是一心想找高校的工作。可再找工作,高校的工作机会变得很少,有很多还变成了外包岗位。我把自己的身价一降再降,只求能找到一份工作。

印象最深的一次,我面试一家高校,其实不需要什么专业背景,可能就是管理一些智能设备,但当我得知有两个男生跟我一起竞争时,可能是心理暗示,导致我表现也没有很好。最后老师问我期望薪资,我弱弱地试探,“5000元”,老师一听都扑哧笑了出来,他跟我说:你这个工资在北京应该活不下去。那个工作也没得到。

我已婚未育的身份也变得更尴尬。很多面试,如果主动问及婚育状况,那这轮面试一般都过不了。找了两三个月,没什么进展。高校的岗位更少,后来一有机会,我只好重回互联网,再次下决心卷。然而这次更是,始终像徒劳地抓着滑滑的水草,最终还是被甩掉了。

经历了三次裁员后,我好像终于能放过自己了,人生的方向其实不只有向上,更重要的是,其实也根本没人规定,人生一定要有某个方向。

我喜欢钻牛角尖,遇到问题就翻来覆去地想。想法的改变就是一瞬间的事,有时候可能发生了某个小事,思路堵着堵着一下就通了。

有一次,我早上忘吃饭晕得厉害,去了医院,医生提醒我有点低血糖,要按时吃饭,我疑惑,有的人一天不吃饭也不会有很大影响。结果医生听了我的疑问急切地大声打断,“那人和人能一样吗”。

这一下一通百通了,对啊,人和人就是不一样的呀。

有的人每天睡6小时就够,有的人要睡10小时,天生就有差异。我有的同学也在互联网,但是他的组相对来说就没有很卷,他就有这个运气遇到这样的组,既能拿高薪,还比我轻松,我没有这样的运气,就不能强求。

我原本一直纠结努力一定会有结果,现在回想,这个想法甚至有点自负,凭什么努力就一定要有结果,天时、地利、人和哪个不重要。又凭什么觉得我能掌控所有的节奏,年纪、大环境、婚育影响这些都控制不了。可是转念一想,对于大多数挣扎的普通人来说,正因为什么都左右不了,努力恰恰是唯一能控制的,我们就只能抓住这一点,能努力的时候就尽全力努力,如果这点都做不好的话,那不就更完蛋了吗?

在遭遇逆境时,小镇做题家还是惯性地求助于“学习”。我总会想起当年甄嬛身处低谷,在甘露寺渡劫的桥段,想她是怎么从低谷里爬出来又翻身的。我的书单也变得不同了,以前我经常看成功学或者方法论的书,后来,我经常看各种女性传记,看她们是怎么面对人生挫折。我也在寻求治愈和和解,比如电视剧《我的阿勒泰》里面也提到,人为什么要有用呢?你看那些花草,它不需要有用,就站在那就很好嘛。我想,这个电视剧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大众市场,也是为了给大家缓解一些焦虑吧。

一直沉迷于具体的努力,不断地往上爬,我也缺失了很多思考,原本我把人生价值全都当成了工作价值,宝都押在这一头,工作一旦出问题,人就很容易崩溃。但我现在越发觉得,人不能像工具一样,得活得立体点,我开始更多地思考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。

其实从阿里时,丈夫就感受到我的焦虑,那时我就总是担心工作做不完或者效果不好。最近这份工作,比以前更卷了,组里有女生进来没多久就开始喝中药,还有人干了两个月就住院疗养,回来果断离职。丈夫也觉得,我可以休息一阵子,不必马上开始找工作,但这无法让我走出恐慌。他说,人这一辈子可能都会处于寻找自己想要什么,想做什么的状态中,只不过有些人比较幸运,很早就知道了,还有更多人,一直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,擅长什么。暂停下来的时候,也是可以真正想想这个人生母题的时候了。

我现在的日记里,已经没有像之前的三年、五年工作规划了,我的设想变成了: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在任何阶段都能平和、冷静的人。我也不着急于一定要赶紧找到想做什么了,主要是,以现在的情况,急也没用。计划会继续列,但会告诉自己,不一定要100%完成。

前段时间,我和丈夫回了婆婆家休息,婆婆家在农村,每天的生活都过得很规律,七点多起床,三餐健康,晚上出去散散步,再和家人聊聊天,然后早早入睡。节奏也变得很慢,光是看着小狗歪着身子睡在花丛里,就能看好久。

这种缓慢、规律的生活本身就很疗愈。

我最近又开始看治愈系的漫画,晚上睡前翻开一页,一行圆圆的字体写着,“不要慌,不要慌,太阳下了有月光”。

(讲述者为化名)

微信又双叒叕改版了,如果不标星,容易错过我们的推送,也无法看到封面图片。还请点击星标🌟“每日人物”,及时接收每篇新鲜出炉的推文,我们期待与你的每一次见面。

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

侵权必究

编辑 删除 返回